茶乡“金凤凰”
——记安康市第三届人大代表、平利田珍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田珍
2016年5月,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“共护南水北调水源汉江 共建安康生态富硒茶乡”推介活动上,她成为占“陕西茶叶”半壁江山的安康茶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……她叫田珍,一个普通而又流光溢彩的农家女,她用聪明才智掌握现代科技,用勤劳的双手引领发展茶饮产业,谱写了一曲生动的新时代艰苦创业、示范引领、致力脱贫共富的代表之歌。
茶饮产业“带头人”
田珍1978年出生于平利西河乡,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穷而辍学务农。因爱茶,后来与盛产名茶的平利县长安镇结下不解之缘。长安镇种茶历史悠久,吮吸着浓郁的茶香,置身于绮丽的茶园,陶醉于茶的海洋,田珍对茶滋生出难以割舍的情愫。
为成为种茶“把式”,田珍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茶农“取经”,风里来,雨里去,俊俏的脸庞晒黑了,细嫩的双手磨起了老茧,终于练就了一身种茶制茶的绝活。2002年,县委、县政府提出茶饮产业率先突破,扶持鼓励农民兴茶致富,田珍紧抓全县发展茶饮产业的机遇,积极响应县委、县政府的号召。田珍所在的长安镇中坝村,平整连片的土地比较少,相距不足
梁桥村这块“试验田”成为田珍的命根子,从规划设计到茶树栽植,从修渠修路到茶园管护,她都事必躬亲、严格把关。寒来暑往,她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,茶苗长成了茶树,庄稼地变成了高效示范茶园。为拓宽挣钱渠道,她一边种茶制茶,一边收购绞股蓝进行加工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由于原用“沸水杀青,石炭烘炕”的传统加工方法,茶饮产品吸收石炭排放物过多,造成味道不纯、口感不佳。她就买回一台蒸气锅炉,按照蒸气杀青原理,研制出管道式热风炉,避免了茶产品有效成分的流失,烘炕效率比过去提高了3倍。她通过攻克技术难关,生产的“一品香”、“女娲银峰”色泽纯正、味道香醇,成为市场的金字招牌,创造出“一亩园过万元,一斤茶千斤谷”的奇迹。尝到了甜头,她又先后在枣园、千佛洞等村流转土地850亩,发展高效茶园650亩,种植绞股蓝200亩。从创立茶厂到现在,经过十多年的打拼,通过流转、租赁、栽植,她的茶叶基地总面积达到2000余亩,销售网点延伸到河北、湖北、西安、安康等地,形成集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模式,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,成为展翅翱翔的茶乡“金凤凰”。
情系百姓“致富梦”
2005年,田珍当选市人大代表,此后连任两届至今。任代表后,田珍没有沉浸在荣誉和光环面前,而是以无数双热烈、期盼和信任的眼神鞭策自己,激励自己。她说“当代表就要做出样子,带领群众脱贫致富!”
如何帮助其他的父老乡亲共同致富?田珍一直在思考。
她在发展茶饮产业过程中发现,由于种植规模小、布局分散,加上种植、加工技术陈旧等原因,产品难以抢占市场制高点。有不少村民议论纷纷——“腾出好田好地来种茶,要是搞砸了,我们还不喝西北风?”、“这产业投入大、见效慢、利润低,根本不划算!”……田珍意识到只有加快土地流转,实行标准化生产,规模化经营,才能打破茶饮产业发展的瓶颈,带动其他的老百姓共同脱贫致富。于是,她积极呼吁建立完善政策措施,通过土地流转、科技兴茶、管理提效等方式,扶持农民连片开发建立高效茶园,鼓励外来客商和本地能人投资开发茶饮产业。同时,她带头在梁桥村、千佛洞村、中坝村和官坝村等地租赁承包数百亩良田发展茶饮产业,有效带动了群众致富,延伸了产业链条。
平利县土地资源丰富,许多群众依然过着“日出而耕,日落而息”的贫困生活。为改变群众传统观念,带动群众发展茶饮产业,田珍采取让利帮扶、订单营销、资金扶持、技术指导、提供信息等方式,鼓励更多村民种茶务茶。为维护茶农利益,她对交来的鲜叶以保护价收购,50多名常年在公司务工村民的人均年收入都超过6000元。村民凌虎成想发展茶饮产业,苦于不懂技术、没有销路,不能付诸行动。田珍主动伸出援助之手,传授技术,寻找销售渠道。经过两年的热心帮扶,凌虎成成为拥有15亩高效茶园、年纯收入35000元的种茶能手。村妇王友平经过田珍的精心培育,成为公司种茶制茶的顶梁柱,年薪过万元。但由于家里人口多、劳力少,依旧不能脱贫。田珍鼓励其另起炉灶,把30亩茶园转让给她,从技术资金全方位进行帮扶。如今,王友平的茶园发展到200亩,年收入达20万元。每当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,王友平总会深情地说:“如果没有田珍的帮扶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!”近年来,田珍通过订单联营方式,使平利长安、三阳、洛河、八仙等乡镇500多户群众走上兴茶致富之路。
田珍怀揣共富思想,引领群众发家致富,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。面对父老乡亲的称赞,田珍腼腆地说:“作为一名人大代表,我的成长进步是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浇灌的,是人民群众给予的,今后我会继续当好领头人,把茶饮产业做大做强,带领更多乡亲过上幸福的生活,不辜负人民代表神圣使命!”
为民履职“当代表”
为了更好地为民履职代言,田珍一边专注自己的茶厂发展,一边沉下心潜心学习,她认识到这是提高自己文化知识的绝佳机遇,而对于事务繁忙、抛开书本多年的人来说并非易事。几年来,田珍先后自学了《宪法》、《代表法》、《组织法》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,全面了解人大基本知识,学习国家方针、政策,增强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履职能力。
加强与选民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,是人大代表基本义务,也是履职的重要内容。多年来,田珍利用住家、生产、生活在农村,与广大茶农和农民朋友接触密切的特点,经常用心聆听他们的呼声与诉求,深入走访群众了解民意,几年来收集了大量事关农民生产生活、农业发展、农村稳定方面的意见。为了把这些意见准确的传递反映给政府部门,田珍总是认真进行整理归纳,分轻重缓急,个性与共性,确定好代言的形式、方法,力求达到最好效果。她先后就茶饮产业发展、土地流转经营权、农业产业发展、农村基层干部待遇、农民增收等方面的意见与诉求形成10多条意见与建议,提交市人代会,得到群众的肯定和认可,有的作为重点督办建议得到实施和解决。
田珍十分珍惜每次人民代表大会,她把每次会议看做开阔视野、学习知识、增长见识、履行职责、为民服务的重要舞台、平台,认真听取和审议“一府两院”报告,积极讨论发言,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,尽可能把人民的呼声与政府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,尽力发挥代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。闭会期间开展的代表视察、检查、调研以及考察学习活动,田珍从未因事务忙而有过缺席请假。田珍用行动和实绩践行了人大代表的光荣称号。